南极深处建造望远镜 有望解开宇宙射线之谜(图)

Tuesday, October 19, 2010

planet evolution (info) ,


南极冰雪异常纯净,几乎完全不含气泡和其他可能影响探测结果精确性的干扰

  深埋在南极洲广袤冰雪之下的一台“望远镜”将有望帮助科学家们确定来自外太空,不断轰击地球的宇宙射线和粒子究竟来自何方。

  在过去的10年间,科学家们一直在奋力设计并建造一个雄心勃勃的实验装置,以便搞清楚是何种机制产生了宇宙射线,以及一种名为中微子的基本粒 子,这种粒子难以捉摸,却到处存在。他们将数千台探测器深埋到南极洲冰雪下超过1英里深处。当宇宙射线和这种粒子和南极洲冰雪中的原子发生碰撞时,会产生 转瞬即逝的蓝光闪烁,这些探测器极度敏感,可以记录下这些闪光。通过对撞击产生的闪光特征的记录,探测器能够锁定它们的运行路径,从而帮助科学家确定它们 到底来自银河系中的什么方位。

  尽管这台耗资2.71亿美元,被科学家们称作“冰立方”(ICECUBE)的中微子天文台尚未建成,其最后一批探测器计划今年12月份才会安装 到位,但是对其探测数据的分析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初步的结果显示大量宇宙射线似乎都来自一个靠近船帆座的天区,这是一个位于南天的星座。长期以来这里 便被认为存在一个强辐射源。

  科学家们现在希望当这台设备最终建成之后将帮助他们确定到底是何种机制生成了这些自由穿越于星系之中的高能宇宙射线以及中微子。最近有研究指出 星系宇宙射线会对地球气候造成影响,从而改变天气情况和云层状况。宇宙射线是一种以接近光速运行的高能粒子流,它们冲入地球大气层,和空气中的原子发生碰 撞,会导致空气中产生电荷,从而诱发闪电和雷暴的发生。

  一直以来,科学界一直认为宇宙射线和中微子产生于超新星爆发或者超大质量黑洞。但是近些年来这种理论开始受到质疑。科学家们现在希望“冰立方” 实验能给出一个答案。素比·萨卡尔(Subir Sarkar)教授来自牛津大学,是一位粒子天体物理学家,他领导了参加“冰立方”实验项目的英国团队。他说:“100年前我们就发现了宇宙射线,但是直 到现在我们仍然对它的来源一无所知。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冰立方是一个疯狂的实验计划。你不是想研究天上吗?可你却把自己埋进地下。但这确实是一种反向追 踪其来源路径的新思路。”

  “这一计划真正让人兴奋的地方是对宇宙射线和中微子的研究可以给我们一个看待宇宙的全新视野,并让我们得以窥视之前无法企及的区域。 就目前来说,我们还无法透过黑洞外围厚厚的尘埃和气体带一窥黑洞本身,但是如果这些高能粒子是从这些区域产生的,那么我们将可以经由对这些粒子的研究获取 关于这一区域的信息。”

  当宇宙射线中的高能粒子轰击其他物质原子,将产生辐射和中微子。中微子是宇宙中除了光子之外最多的例子。但是它们却是最难以探测的粒子,因为它 们不带电荷,并且几乎没有质量,这意味着它们可以畅通无阻的穿过岩石、金属,甚至人体。在极少的情况下,中微子会撞到原子。这样的结果是产生一种叫作μ子 的粒子,这是中微子的一种,以及一种特征蓝光闪烁,探测器可以捕获这种闪烁。

  南极是进行此项研究的最佳场所,因为这里的冰雪异常纯净,几乎完全不含气泡和其他可能影响探测结果精确性的干扰。这是上覆巨厚冰雪层压力的结 果,由于设施位于地下1.2英里(1900米)处,上面覆盖的冰雪层很厚。到最终建成时,科学家们计划在这里安装超过5000台光学探测设备,覆盖大约1 立方公里的冰雪层。科学家预料这种和中微子的碰撞事件发生概率极低,可能每年只会出现几次,但是自从2006年第一台探测器被埋入地下以来,他们已经探测 到了若干次这样的撞击事件。

  此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领导,目前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正在想办法扩大实验的规模。本周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设想,即建立一个覆盖数百英里的探测设备阵列,在冰下普遍放置无线电波探测器,然后研究人员则通过监听无线电波的变化来判断中微子撞击 事件的发生。高度敏感的麦克风也可以被用来监听冰层中撞击事件产生的独特声响。(晨风)

kexue.com


Read more: http://wawanwae.blogspot.com/2009/01/cara-membuat-related-post-posting.html#ixzz0rTVhPOvn
READ MORE - 南极深处建造望远镜 有望解开宇宙射线之谜(图)

美国多名退役军官齐爆料 UFO曾多次光顾核基地

planet evolution (info) ,


1964年出现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上空的一个神秘UFO


好莱坞科幻大片《独立日》中外星飞碟袭击美军军事基地的场景

  外星人和UFO到底是否存在或光临过地球,一直是美国政府严令保密的“最高军事机密”。然而日前,一组美国空军前军官却集体违反“封口令”,他 们计划打破数十年的沉默,于今年9月2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他们曾和外星UFO进行“第三类接触”的惊人内幕和可信证据。

  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

  揭“UFO真相”

  据一组美国空军前军官称,外星UFO不但监控着美军的核武器军事基地,并且还可能对美军基地的核导弹发射系统进行过“神秘攻击”,导致这些核导 弹全都“暂时失灵”!事实上,自1947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维尔”事件发生以来,外星人和UFO到底是否存在或光临过地球,一直是美国政府严令保密的 “最高军事机密”。然而今年9月27日,6名美国空军前退役军官却将打破数十年的沉默和“封口令”,他们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的国家新闻俱乐部中召开新闻 发布会,披露外星UFO曾经光临美军核导弹基地的惊人内情!

  外星飞碟光顾基地

  令核导弹全部“瘫痪”

  这场解密UFO内幕的新闻发布会是由美国空军前上校罗伯特·萨拉斯带头组织的,他是冷战时期的一名美军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官。萨拉斯曾在1967 年亲身经历了一起UFO光临蒙大拿州马尔姆斯特罗姆美军基地的事故。当时,一架散发着亮红色光芒的椭圆形飞行物出现在了军事基地的上空,结果军事基地中的 导弹发射系统几乎全都出现了故障。

  萨拉斯对记者说:“这起UFO事件首先是由基地的地面卫兵向我汇报的,一个亮红色的椭圆形飞行物悬浮在我们军事基地的前门上空,它的直径约有9 米到12米。卫兵的声音非常激动和恐慌,当他通过电话告诉我发生的一切时,我相信他说的全是真的。因为当那架UFO出现后,我们再也无法控制军事基地中的 导弹发射系统,我们的10枚导弹全都失灵了。一周后,同样的事情又在另一个军事基地发生了。”

  被迫签署“保密协议”

  连妻子都不能告诉

  这起事故发生后,萨拉斯的军方上司立即命令他签署保密协议,宣誓他必须就此事“永远保持沉默”。萨拉斯说:“我们事后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上司命令我们甚至不得和自己的妻子或基地中的任何人谈论看到的一切。”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1966年,马尔姆斯特罗姆空军基地就发生过另一起UFO事件,据该空军基地前地质测量师帕特里克·麦克唐纳回忆称,当时他们 正在一个新建成的导弹发射井边工作,突然一个碟状不明飞行物出现在了90米高的上空,他们立即吓得驱车逃离现场,由于匆忙和惊慌,他们的卡车还在颠簸的道 路上开翻了。

  多个基地频现“UFO”

  核导弹经常“发生故障”

  6名即将解密“外星UFO”内幕的前美国空军军官之一,包括曾经驻扎在英国萨福克郡本特沃特斯皇家空军基地中的美军基地副指挥官查尔斯·哈特。本特沃特斯皇家空军基地曾是美军在英国的少数几个军事基地之一,该军事基地中储存着大量核武器,包括核巡航导弹等。

  哈特日前回忆了1980年发生在本特沃特斯皇家空军基地的一起外星UFO光临事件。当时,一架神秘UFO从空中向该军事基地发射了几束神秘的光束,一些光束照射在了核武器储存库附近。

  据这些美军前空军军官称,外星UFO曾在许多美军核武器发射基地的上空出现过,只要这些UFO神秘出现,美军基地内的核导弹就会发生故障,无法被发射。

  雪茄状UFO

  “检查”美军导弹发射井

  在6名解密“外星UFO”内幕的前美军军官中,还包括美国空军退役上校布鲁斯·芬斯特马切尔,在冷战时期,他和另外几名军官专门负责控制几个瞄 准前苏联的洲际导弹。布鲁斯将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详细描述1976年发生在美国怀俄明州沃伦空军基地的一起UFO事件,当时一个雪茄状的UFO盘旋在沃伦军 事基地的上空,然后突然加快速度,在几个导弹发射井的导弹上空飞速移动。布鲁斯称,当那起“UFO”光顾美军基地的事故发生后,他和手下所有军官都接获上 峰命令,永远不准和任何人谈论这起外星飞碟目击事件。

  另一名美国空军退役上校杰里·尼尔森将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发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沃克·AFB导弹基地的一起UFO事件,这起事件发生在1964 年,当时一架UFO从空中将一束明亮的光束投射到军事基地的导弹发射井上,而这起事故的所有报告都被美国军方列为“高级机密”,目击者均被告知永远不得和 任何人谈论发生的一切。

  披露UFO真相

  仅是“冰山一角”

  据悉,这几名计划解密“外星UFO光临美军基地”真相的前美军军官还将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一些解密的政府档案,从而支持他们的说法。除了6名前 美军官员将出席新闻发布会“现身说法”外,另外他们还拥有120名前美军军官和退役军官的UFO目击证词。这次新闻发布会的组织者之一、《UFO和核武 器:核武器基地的惊人遭遇》一书作者罗伯特·哈斯汀斯说:“大多数UFO光临美军基地的事件都仅仅只涉及监控,但在几起案例中,当不明飞行物在军事基地附 近出现时,基地中的大量核导弹都会在同一时间内突然发生故障。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沉默后,这些军方目击者终于将首次站出来说出真相——虽然这一真相在一些人 眼中太难以置信了——那就是外星UFO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监视我们,有时候还会破坏我们的核武器!”

  美国空军前上校萨拉斯称,他们之所以集体站出来打破沉默说出真相,只是为了不想让世人继续被美国政府和军方蒙在鼓里。萨拉斯说:“这些不明飞行 物对我们的核导弹具有浓厚的兴趣,不管它们来自哪里,我个人认为它们肯定不是来自行星地球。事实上,我们披露的UFO故事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现在我之 所以敢站出来说出真相,是因为我已经退役了,如果我仍在军方服役,那么当我公开这些军方机密后,我想我肯定会被关进利文沃斯联邦监狱里
Read more: http://wawanwae.blogspot.com/2009/01/cara-membuat-related-post-posting.html#ixzz0rTVhPOvn
READ MORE - 美国多名退役军官齐爆料 UFO曾多次光顾核基地

Gambaran Matahari Sesungguhnya

planet evolution (info) ,

SOLAR 001
Sekumpulan awan besar yang terdiri dari plasma padat yang relatif dingin terlihat tertahan di dalam panasnya matahari, corona tipis. Pada saat tertentu awan in dapat meledak, terlepas dari atmosfir matahari. emisi dari garis spectral menunjukan chromosphere bagian atas yang memiliki temperatur 60.000 derajat K (lebih dari 100rbderajat F). Setiap bagian dari gambar ini menunjukan struktur medan magnet. bagian terpanas nampak hampir berwarna putih, sementara bagian berwarna merah gelap menunjukan bagian yang memiliki temperatur lebih dingin.(Courtesy of SOHO/EIT consortium)

SOLAR 002

Close up detail dari structur magnetic di atas permukaan matahari, dilihat dari H-alpha wavelength pada 22 agustus 2003. (solar teleskop 1-m swedia (SST) yang dioperasikan oleh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Oddbjorn Engvold, Jun Elin Wiik, Luc Rouppe vander Voort)

SOLAR 003

NASA STEREO satellite menangkap gambar pertama tabrakan antara "Badai" matahari, yang
disebut 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 dan comet pada 4 april 2007. tabarakan ini
menyebabkan terlepasnya ekor plasma comet. Comet adalah sisa dari formasi tata surya
milyaran tahun lalu. comet biasanya berada di bagian dingin,yang jauh dari tata surya, tapi kadangkala tarikan grafitasi dari planet, comet lain atau bahkan bintang di dekat comet tersebut membawa comet ke dalam tata surya. sesampainya di tata surya, panas matahari dan radiasi menguapkan gas dan debu dari comet yang membentuk ekor comet. comet biasanya memiliki 2 ekor, yang satu terbentuk dari debu dan yang satu terbentuk dari gas yang terkonduksi secara electric yang disebut plasma. (NASA/STEREO)

SOLAR 004

Gambar dari bagian matahari yang aktif diambil pada 24 juli 2002 dekat bagian timur matahari.bagian highlight gambar adalah bentuk tiga dimensional dari photosphere jika dilihat dari sudut besar ini. struktur pada bagian sunspot yang gelap di bagian atas tengah gambarmenunjukan perbedaan ketinggian diatas "permukaan gelap" dari sunspot. ketinggian dari struktur ini telah diestimasikan oleh Dr. Bruce Lites dari High Altitude Observatory berkisar antara 200 dan 450 km. bagian kecil yang terpisah dari gambar berukuran sekitar 70 km.Terdapat juga beberapa cahaya "faculae" yang terlihat dari ujung granules yang menghadap observatorium pengamatan. (Prof. Goran Scharmer/Dr. Mats G. Löfdahl/Institute for Solar Physics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SOLAR 005

Gerhana matahari total pada 16 februari 1980 yang difoto dari Palem, India oleh tim riset dari High Altitude Observatory of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Foto dari corona matahari ini diambil dari kamera system yang dikembangkan oleh Gordon A. Newkirk, Jr.Alat khusus ini mangambil gambar corona dalam cahaya merah, 6400 A. (Rhodes College, Memphis, Tennessee / High Altitude Observatory (HAO), 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UCAR))

SOLAR 006

Planet Venus terlihat dari TRACE satellite NASA, pada permulaan perjalanannya mengelilingi matahari pada 8 juni 2004. (NASA/TRACE)

SOLAR 007

Gambar dari sunspot dan granules pada permukaan matahari, terlihat pada H-alpha wavelength pada 4 agustus 2003 (Swedish 1-m Solar Telescope (SST) operated by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Göran Scharmer and Kai Langhans, ISP)

SOLAR 008

solar flare 9pijar matahari) menghasilkan gelombang seismik pada matahari yang hampir mirip dengan gelombang yang dihasilkan oleh gempa bumi di bumi kita,pada 27 mei 1998 para penelitimengamati gempa yang diakibatkan oleh solar flare ini yang memiliki sekitar 40.000kali energi yang dihasilkan oleh gempa bumi yang menghancurkan san fransisco tahun 1906,atau menurut kalkulasi para ahli sama dengan gempa bumi berkekuatan 11.3 SR. dalam jangka waktu 1 jam solar flare dapat mencapai jarak 10 kali diameter bumi sebelum lenyap di photosphere matahari. tidak seperti riak air yang bergerak keluar pada kecepatan konstan, gelombang matahari bergerak dengan kecepatan 22.000 mil per jam sampai dengan kecepatan maksimumnya 250.000 mil per jam sebelum menghilang.(Courtesy of SOHO/EIT consortium. SOHO is a project of internationalcooperation between ESA and NASA)

SOLAR 009

Animasi dari matahari, terlihat dari Extreme ultraviolet Imaging Telescope (EIT) milik NASA pada jangka waktu 6 hari, dimulai dari 27 juni 2005(Courtesy of SOHO/EIT consortium)

SOLAR 010

Hinode(sebelumnya dikenal dengan nama Solar-B) berhasil menangkap solar flare raksasa pada 13 desember 2006. Ini merupakan solar flare/pijar matahari terbesar yang terjadi pada periode aktivitas matahari minimum. (JAXA/NASA/PPARC)

SOLAR 011

Gambar ini menunjukan Corona untuk aktivitas matahari sedang, denngan beberapa region (merah) panas di kedua hemisphere, dikelilingi oleh (biru/hijau) palasma yang lebih dingin dari corona. Perhatikan juga filamen putaran trans-equatorial di bagian utara dari polar-crown,dan lubang corona(coronal hole) pada bagian sudut tenggara (kanan bawah) dari gambar dan bagian yang lebih kecil di atas kutub utara. Gambar ini menunjukan corona matahari dalam false-color, komposit 3-bagian: biru,hijau dan chanel merah menunjukan wavelength/panjang gelombang 171A,195A, dan 284A, secara berturut-turut (paling sensitif pada emisi 1, 1.5, dan 2 juta derajat gas)(TRACE Project, Stanford-Lockheed Institute for Space Research, NASA)

SOLAR 012

Gambar dari sunspot/noda matahari dengan bentuk tidak beraturan dan granules pada permukaan matahari, terlihat pada 22 agustus 2003 (Swedish 1-m Solar Telescope (SST) diopersikan oleh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Oddbjorn Engvold, Jun Elin Wiik, Luc Rouppe van der Voort, Oslo)

SOLAR 013

Pada 8 November 2006, merkurius terlihat, memulai perputarannya di depan matahari.(NASA/TRACE)

SOLAR 014

Gambar TRACE 171Å-wavelength pada 11 November 2006 ini menunjukan region aktif dengan ukuran berubah-ubah pada bagian sayap timur matahari (diputar searah jarum jam 90 derajat sehingga utara adalah bagian kanan) tepat pada saat berotasi menghadap hemisphere bumi. perhatikan struktur berwarna hitam dari filamen pada ujung utama region, beberapa material hitam yang mengambang pada bagian kanan region, dan bagian ephemeral di bagian kanan bawah. (NASA/TRACE)

SOLAR 015

matahari, diamati pada 22 mei 2008.Dengan matahari yang terus beraktivitas pada keadaan minimum ,hanya sebagian kecil dari aktivitas saja yang terlihat pada piringan matahari. penampilan seperti cell terbentuk oleh kumpulan cluster2x kecil magnetic flux yang terkumpul pada region bagian bawah jaringan superglanural dari
pergerakan transmisi.(NASA/TRACE)

SOLAR 016

gambar pusaran tipis terlihat melengkung di atas region aktif dari matahari pada 1 januari 2001.(Courtesy Dick Shine, NASA/TRACE)

SOLAR 017

Gambar LASCO C2 ini yang diambil pada 8 januari 2002, menunjukan 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 yang tersebar luas pada saat meletus lebih dari 1 milyar ton material terlepas ke ruang angkasa dengan kecepatan jutaan kilometer per jam. Gambar C2 diputar 90 derajat sehingga ledakan nampak seperti menuju ke bawah.(Courtesy of SOHO /LASCO consortium)

SOLAR 018

Close up detail dari struktur magnetik pada permukaan matahari, terlihat dari H-alpha wavelength pada 22 agustus 2003.(Swedish 1-m Solar Telescope (SST) dioperasikan oleh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Oddbjorn Engvold, Jun Elin Wiik, Luc Rouppe van der Voort, Oslo)

SOLAR 019

Pesawat Ruang Angkasa Nasa STEREO mengamati letupan matahari yeng menakjubkan ini pada 29 september 2005 pada 304 wavelength of extreme UV light. letupan ini muncul dan menghilang selama beberapa jam, nampak seperti bendera terbentang, pada saat terpecah ke ruang angkasa. Material yang diamati ini sebenarnya helium yang terionisasi pada suhu sekitar 60.000 derajat. Letupan merupakan kumpulan gas yang relatif lebih dingin yang tertahan di atas permukaan matahari dan dikontrol oleh medan magnetik.(NASA/STEREO)

SOLAR 020

Transit dari Bulan melintasi permukaan matahari pada 25 februari 2007 - namun tidak terlihat dari bumi. Pemandangan ini hanya terlihat dari STEREO-B spacecraft di orbit nya di matahari, bergerak di bag belakang bumi. Misi STEREO NASA terdiri dari 2 pesawat ruang angkasa yang diluncurkan pada oktober 2006 untuk mempelajari badai matahari (solar storm). STEREO-B sekarang berada sekitar 1 juta mil dari bumi, 4,4 kali lebih jauh dari bulan daripada kita di bumi. Sebagai hasilnya bulan nampak 4,4 kali lebih kecil dari yang biasa kita lihat.(NASA/STEREO)

SOLAR 021

Pada 30 September 2001 TRACE mengamati flare M1.0 di region aktif sangat dekat dengan bag. sayap matahari. Fragmen dari prominence bergerak di atas region, dengan material filamengelap (yg relatif lebih dingin) bergerak mengikuti di bagian garis permukaan, yang kemudian berpisah untuk membentuk outline terang berbentuk naga ini.

Read more: http://wawanwae.blogspot.com/2009/01/cara-membuat-related-post-posting.html#ixzz0rTVhPOvn
READ MORE - Gambaran Matahari Sesungguhnya

"吸血鬼式"血液疗法风靡 医学专家质疑效果(图)

planet evolution (info) ,
被媒体戏称为“吸血鬼疗法”的治疗方式目前在德国和俄罗斯深受欢迎
被媒体戏称为“吸血鬼疗法”的治疗方式目前在德国和俄罗斯深受欢迎

  科学网讯 目前,一种戏称为“吸血鬼疗法”的治疗方式在德国和俄罗斯十分流行。据说血液通过这种净化,人的免疫系统会增强。不过已经有专家却对该疗法提出质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根据UVB光生物学刺激疗法(简称UVB),医生会从患者体内抽取约50毫升的血液,通过导管输送至一台机器,经过短暂的紫外线照射后重新输送回人体,整 个过程约在15分钟。虽然听着有些令人毛骨悚然,但该疗法目前已经在德国和俄罗斯得到大范围的使用,并且在英国也存在类似的服务。

  UVB疗法的支持者称,血液净化具有很多好处,如让人精力充沛、增强免疫、加快新陈代谢,缓解糖尿病以及过敏症等诸多疾病症状,并且还有助消除痤疮、皮炎等皮肤病带给人的痛苦。不过质疑者提出不同的简介,将血液暴露于紫外线下照射真的有益于健康吗?

  UVB光生物学刺激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当血液中含氧量不足,血液细胞会缺乏活力,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各种疾病。10多年来一直在推动该疗法 的英国医生罗伯特·斯蒂尔泽博士说:“UVB光生物学刺激疗法可以有助于给血液供氧,重新给人体注入活力,增强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一 旦暴露于紫外线中,血液会得到深度净化,使人体更好地抵御病毒和细菌的侵扰。”

  但并非所有医疗专家都相信UVB疗法真像描述那般美好。伦敦某医疗中心的拉基德拉·沙尔玛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用紫外线净化少量血液,接着重新注入体内会促进我们的健康。这方面的说法缺乏安全性研究。在排除任何潜在医学危害之前就使用这类想法或许是愚蠢的行为。”

  至于UVB疗法可以降低皮炎、痤疮等皮肤病的发病率的说法,同样遭受专家的质疑。皮肤病学专家萨姆·邦廷说:“我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痤疮生成原因很简单:皮肤细胞增殖堵塞毛孔,毛孔堵塞后毛囊里的油脂排不出来,致使引起痘痘的细菌大量繁殖。”

  不过,切尔西EF Medispa医院创始人艾斯特·菲尔德格拉斯(Esther Fieldgrass)坚称,UVB疗法可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这种疗法对那些身体虚弱、经常感冒以及寻求避免冬季病毒侵扰的人来说大有裨益。它百分之 百安全。”EF Medispa医院是英国第一批提供UVB疗法的医院之一。

  来自东伦敦贝斯纳尔格林区的阿莱克西亚·格里菲斯曾采用UVB疗法治疗她的皮肤病。阿莱克西亚说:“我从12岁就患上牛皮癣,到处求医问药也没 有治愈,于是我预约接受UVB疗法治疗。当我看到自己的血液通过管子流进机器中,暴露于紫外线照射中,那种感觉简直太奇怪了。”经过第一疗程的治疗,牛皮 癣症状并无好转,不过她仍坚持做完了5个疗程的治疗。阿莱克西亚说:“经过5个疗程的治疗,症状相比以前已有所好转。发际线和耳朵附近的红斑减少,头皮上 的不适同样有所改善。”

  UVB疗法还给阿莱克西亚带来另一个益处,阿莱克西亚说:“以往我早晨醒来时总是很疲惫,要很长时间才能清醒过来。但经过治疗,早晨醒来时感觉思维很敏捷,晚上也比以前睡得好。”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Read more: http://wawanwae.blogspot.com/2009/01/cara-membuat-related-post-posting.html#ixzz0rTVhPOvn
READ MORE - "吸血鬼式"血液疗法风靡 医学专家质疑效果(图)

组图-世界最长铁路隧道打通 贯穿阿尔卑斯山脉

planet evolution (info) ,
下一张
点击浏览下一张

大型盾构机掘开最后一层土石,横贯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的世界最长隧道全线贯通


图片介绍:
瑞士施工人员近日成功打通哥达基线隧道最后2500米部分,至此哥达基线隧道取代日本青函海底隧道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隧道。据悉,哥达基线隧道全长57公里。投入运营后,行驶其中的高速列车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250公里。
kexue.com

Read more: http://wawanwae.blogspot.com/2009/01/cara-membuat-related-post-posting.html#ixzz0rTVhPOvn
READ MORE - 组图-世界最长铁路隧道打通 贯穿阿尔卑斯山脉

秘鲁海沟发现奇特动物 新种狮子鱼犹如深海幽灵

planet evolution (info) ,

  这组照片展现的是科考人员最近远征秘鲁-智利海沟期间发现的一系列奇特动物,其中包括好似幽灵般的狮子鱼、疯狂进食的鳕鳗以及外形恐怖的片脚类动物。

  1.深海幽灵

深海幽灵(图片提供:Oceanlab, University of Aberdeen)
深海幽灵(图片提供:Oceanlab, University of Aberdeen)

  照片在海下4.3英里(约合7000米)的区域拍摄,呈现了幽灵般的新种狮子鱼。在最近远征太平洋东南部海域秘鲁-智利海沟期间,科考人员发现了狮子鱼家族的这个新成员。狮子鱼是地球上栖息地最深的脊椎动物,在太平洋其他海域的海沟,人们也发现了这种动物的身影。

  已知栖息地最深的狮子鱼于2008年在日本海沟发现,栖息地深度达到4.8英里(约合7700米)。苏格兰阿伯丁大学海洋实验室负责人蒙特·普 莱德表示:“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我们拍到了一幅非常清晰的新种狮子鱼照片。在此之前,没有人见过这种动物,也没有人拍到过它们的照片。”普莱德是此次海沟 考察的联合发起人。

  海洋实验室指出,这条新发现的狮子鱼生活在海洋深处,身长6英寸(约合15厘米),能够承受住相当于1600头大象站在Mini Cooper车顶上产生的压力,不可谓不惊人。普莱德说:“如果在水族馆看到这条鱼,你一定不会说‘哇!长得真怪异’。但如果在分子层面上了解其生物化学 特征的细节,你就不会这么说了。经过长时间的进化,这种动物已具有极高的适应能力,能够在高压环境下生存下来。”

  2.鳕鳗进食也疯狂

鳕鳗进食也疯狂(图片来源:Oceanlab, University of Aberdeen)
鳕鳗进食也疯狂(图片来源:Oceanlab, University of Aberdeen)

  照片拍摄于2010年,也就是海洋实验室发起的秘鲁-智利海沟考察期间,一群生活在海下3.7英里(约合5600米)的鳕鳗正在“进攻”一块诱饵。普莱德表示,虽然并不是一种新物种,但科学家此前从未见过一次“集结”如此多的深海鳕鳗。

  类似这样的发现可能要感谢一个搭载照相机的降落平台,由海洋实验室远征队负责人艾伦·杰米森设计。这个平台在海床上停留了一天时间,放出诱饵模 拟自然下落的食物,而后拍摄被诱饵吸引过来的动物。普莱德说:“借助于这个系统,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一个毫无稀奇之处可言的地方,真的是太有趣了。”

  3.深海甲壳类动物

深海甲壳类动物(图片来源:Camilla Sharkey, University of Bristol)
深海甲壳类动物(图片来源:Camilla Sharkey, University of Bristol)

  2010年在深度达到4.3英里(约合7000米)的海沟内拍摄,呈现了一只片脚甲壳类动物。在世界各地的海沟,人们曾发现很多片脚类动物和虾 类的身影。但对于这些动物所属的深海家族,科学家却知之甚少。普莱德表示,科学家需要解答的一大疑问是,生活在海下大约2.5英里(约合4000米)的深 海动物是否会进入超深渊带?这是海洋的最深处,深度在6.8英里(约合1.1万米)左右。

  4.造物奇迹

造物奇迹(图片来源:Camilla Sharkey, University of Bristol)
造物奇迹(图片来源:Camilla Sharkey, University of Bristol)

  另一只片脚类动物,海洋实验室远征海沟期间在海下4.3英里(约合7000米)的区域发现。普莱德表示,科学家从未对秘鲁-智利海沟的这一深度 进行考察。正是在这一深度,远征队队长杰米森及其同伴发现了新种狮子鱼的踪影。普莱德说:“他希望做的是,发现此前曾被记录但从未拍摄过活体照片的物种。 但对于另外一种狮子鱼以及其他发现,他还是拿起了照相机。”

  5.丰富的深海物种多样性

丰富的深海物种多样性(图片来源:Oceanlab, University of Aberdeen)
丰富的深海物种多样性(图片来源:Oceanlab, University of Aberdeen)

  在海洋实验室最近发起的海沟远征期间,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深海物种,其中包括这幅图片中呈现的动物,活动区域在2.8英里(约合4600米)至 5英里(约合8000米)之间。杰米森说:“根据我们的发现,此前认为没有鱼类活动的深海区域也拥有丰富的物种以及生物多 样性。这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极端深海区域的海洋族群。”

kexue.com


Read more: http://wawanwae.blogspot.com/2009/01/cara-membuat-related-post-posting.html#ixzz0rTVhPOvn
READ MORE - 秘鲁海沟发现奇特动物 新种狮子鱼犹如深海幽灵

当雨水流过城市 法国里昂引入街道净化装置(图)

planet evolution (info) ,


异曲同工:创意者为荷兰鹿特丹设计一套独特的暴雨处置方案—Waterpleinen

  “为什么你们对排水管道的大小如此在意?”

  在世博会罗阿大区案例馆举办的水务专题周的现场,中法两国的水务专家对于城市雨水管理和排放问题的思路显然不同。

  对大家正在热烈讨论排水管道问题,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研究实验室主任Bernard Chocat觉得很不理解。他向记者表示:“尽管排水管道的大小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是,我们为什么不换个思路呢?不用通过排水管道集中收集雨水,而是因地 制宜,让雨水直接在城市中心区内发挥作用。”

  这个思路在里昂雨水管理领域已经得到了实践。

  里昂的水务管理历史悠久。在2008年的Water4Health大会和2009年世界水务论坛(World Water Forum)上,里昂以其出色的城市水务管理实践,成为“水和健康”主题的冠军城市(Champion City)。

  以里昂为中心的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在今年上半年与上海市政府签订的《2010-2014年友好交流备忘录》中,也重点提到了双方未来的水务合作。

  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议会环境与健康专题委员会主席米歇尔·埃巴兰(Michèle Eybalin)告诉记者:“在以里昂为代表的罗阿大区,雨水管理是城市一体化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地制宜管理雨水

  里昂市中心LaBuire区域,占地面积5.5亩左右。在这里,中央公园成为雨水收集的最佳场所。公园在建造时,特意留出了一个可容纳870立方米水量的低洼地带,周围由绿色植被环绕,从居民建筑物流下的雨水,通过精密的水渠设计,被引入这里。

  另外,考虑到雨水净化问题,工程设计者们在低洼地的入口处安装了沉降设备,帮助减少雨水中的悬浮颗粒物,还安装了止回阀,防止雨水直接流入沉淀槽。而在低洼地的底部,也特意种植了许多水生植被,雨水在这里得到进一步过滤和净化。

  “公园低洼地的设计充分收集了建筑物表面的雨水,而这是我们常常会忽略的水资源。”里昂城市居住区(Urban Community of Lyon)水务和卫生部部长Denis Hodeau告诉记者。

  在里昂的雨水管理体系中,因地制宜是一大特点。Denis Hodeau表示,和LaBuire区一样,许多社区的雨水管理方案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建筑环境、土地质量和地理形态。

  在LeContal城市发展区,其雨水管理系统由若干延伸至屋顶的排水沟渠组成,这些沟渠和屋顶坡面垂直。由于这里的建筑大多是水平屋顶,雨水进入楼顶水箱后,直接通过沟渠引到地面土地中。

  为了保护土地不被水质过差的雨水污染,在每个沟渠的底部都有一个防污的隔断设备。雨水在进入地表土地前,必须通过防污染检测。而剩下的水将通过地下排水管道,进入这个城市发展区的三个大型贮水池中,等待进一步过滤。

  在收集和净化雨水的问题上,里昂的水务专家们秉持着“锱铢必较”的态度,就连人行道两边的窄小地带也不放过。

  在里昂市中心Poudrette大道的两旁,最近多了一排水渠,表面有40%的地方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小孔。在这些小孔上也安装有过滤装置。下雨时,人行道中的水槽帮助收集雨水,并直接引入水渠。经过过滤装置的净化后,这些水重新被引入人行道下的土地中,灌溉植被。

  “这样,雨水不需要通过大型设备中转,直接在道路两旁就得到了净化和重新利用。”Denis Hodeau解释道。

  雨水纳入城市一体化水循环管理

  里昂并不是一个缺水的城市。

  以里昂市为中心聚集起来的大里昂地区(Greater Lyon),位于罗纳河(Rhone River)和索恩河(Saone River)之间。其中,罗纳河全长812公里,是法国第二大河。两条河流从里昂市区穿过,并在城南交汇。在这里,各种河流湖泊汇集,水资源丰富。

  但米歇尔·埃巴兰却表示:“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实际上相当脆弱,尽管水量丰富,但是水质仍有不少的问题,也会不时受到水灾影响。因此,珍惜雨水资源、开发雨水的清洁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今,全世界都开始意识到雨水的潜力,从支持居民公寓的空调系统到成为城市自然景观地带的灌溉资源,再到维护屋顶的绿色植被。把雨水资源管理好,将对城市水循环带来巨大影响。”BernardChocat说。

  针对这个问题,里昂城市居住区启动了可持续水务管理政策(Sustainable Water Policy),开发创新解决方案,为一体化水循环管理提供方便。水务和卫生部是里昂市区整体水资源的管理组织,负责里昂地区的一体化水务管理,包括水资 源管理、饮用水服务、卫生清洁和雨水管理等。

  大里昂地区有57个城镇,4500公里的饮用水网络,2700公里的水质净化网络以及8个污水处理厂。由于影响雨水的水量和水质的因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雨水通常被排除在城市水循环体系之外。

  里昂尝试改变这种做法。“一方面,我们号召各个社区将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独立于其他水处理系统,使得雨水资源得到针对性处理;另一方面我们又将雨水管理纳入城市一体化水循环管理中,政府的统一监测保证了水质的稳定性。”Denis Hodeau说。

  另外,里昂政府还开发了一个信息检索工具,收集了里昂各地的道路规模、土质和公共空间已有的市政规划方案。使得城市设计者们在开展任何市政建设项目之前,都把雨水管理纳入规划之中。

  公私合作维护水质

  以里昂为中心的罗纳-阿尔卑斯大区,雨水管理的创新方案正逐步得到推广。Denis Hodeau告诉记者:“不仅是政府公共部门,更多的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也加入到雨水管理的体系中来。”

  在研发上,水务和卫生部与Axelera竞争力中心合作开发各种控制污染的先进技术,而CANOE水质监测软件在里昂也逐渐被应用到雨水监测中来。与此同时,在社区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附近的住户、企业以及其他机构,对保护水资源都有相关的责任。

  “我们的经验,就是让政府部门和沿河流湖泊的企业、学校和社区共同承担责任,保护水资源。”米歇尔·埃巴兰说。

  在里昂的水务管理上,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历史悠久。以里昂为中心的罗纳-阿尔卑斯大区,是法国第一个实行“河流合同”的大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合同就得到了推广。

  这是一份三方合同,签署方分别是法国政府水务部、大区水务管理部门以及沿河的各种相关企业、学校或居民社区。米歇尔·埃巴兰表示:“这是一份区分责任的合同,合同三方都受到行政力量的约束,共同对周边水质进行保护。

  另外,针对中小企业,里昂当地政府还特别提供环保设备和科研经费,通过Axelera竞争力中心,将水质监测和净化的研发结果应用于这些企业。

kexue.com


Read more: http://wawanwae.blogspot.com/2009/01/cara-membuat-related-post-posting.html#ixzz0rTVhPOvn
READ MORE - 当雨水流过城市 法国里昂引入街道净化装置(图)

生态专家:地球正经历物种灭绝 人类将是元凶

planet evolution (info) ,


生态保护专家吕植野外考察

  著名生态保护专家吕植,曾被称为世界上和大熊猫最亲近的人。自1985-1993年,吕植深入山林,对熊猫进行了八年的系统野外研究工作,她所 参加撰写的《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获1990年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秦岭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她 在《生态安全是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根本》一文中忧心忡忡地写到:在近一、二百年里,我国已经有10多种哺乳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特别是近 半个世纪以来,在人口增长、资源及其栖息地的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引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正不断恶化。

  三万数据引用无一来自中国

  南都:国外一些专家注意到物种灭绝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如何?

  吕植:总的来说,科学家们的看法是,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负面的,但是由于气候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很复杂,观察周期 很长,所以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中国,我们还没有开展系统的研究,说明物种的绝灭或濒危究竟受气候的影响有多大。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对未来的 预测,都是用数学模型来做的,看温度、湿度等各种条件因素改变了以后,会给动植物带来什么影响。当然这样的预测与实际情况可能也有一定的出入,因为生物都 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比如说哺乳动物忍耐1-2摄氏度可能没有问题,但对于生命周期中某一段时期对温度依赖比较重的五种生物而言,例如鱼和昆虫等需要孵卵 的动物,以及不能随意活动的植物,受温度的影响就会比较严重。目前普遍认为气温升高两摄氏度是生态系统能够忍受的范围,再升高,生态系统就有可能出现不可 逆转的损失。但是气温和物种绝灭的相关性的研究实例目前中国还比较少。目前看得出来的最严重的影响可能是极端气候造成的物种绝灭或局部绝灭。比如云南的异 龙湖曾经干涸20天,造成这个湖里特有鱼种的灭绝。

  世界范围的研究比中国要多一些,但仍然很缺乏。我举个例子,IPC C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专门有一章是谈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这一章需要的数据要求是正式发表的,连续30年以上 的观测记录。这个报告引用了将近三万个观察点,有两万多都在欧美,亚洲有7个,中国一个都没有。

  南都:为什么中国没有呢?

  吕植:没有合格的数据。中国没有连续30年的系统研究和监测。

  南都:为什么呢?

  吕植:我觉得还是中国做生态学的人太少,尤其是坚持在野外进行观察的。总体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监测的缺乏和信息数据的缺乏,我国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这会影响我们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真正的影响的判断,从而影响我们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

  几天一次的“百年一遇”

  南都:那么现在认为物种绝灭主要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的?

  吕植:主要还是人的影响,实际上气候变化是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与它相比,人对于物种灭绝的影响更大。自从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5次。前5次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现在正在经历的第6次物种大灭绝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南都:这个人为的原因主要指什么?

  吕植:首先是土地利用的改变,比如农业开垦破坏原始森林。英国殖民者去了美洲,森林没了,印第安人和动物也都没了。现在有的森林看着挺好,但基 本上都是恢复起来的,有些物种就灭绝无法再生了。欧洲也是一样,都是被农业开发过以后恢复的,但是原始森林已经回不来了。其次,就是猎杀。从很早开始,打 猎的行为就存在,只是那时候限于工具不发达,人口稀少,影响并不大。而现在,猎杀行为则会对物种带来致命的伤害,特别是在物种个体已经很少的情况下再雪上 加霜地猎杀。说实话,科技发展到今天,现在人类根本不需要靠猎杀野生动物来获取蛋白质维持生存,但是像的日本捕鲸,毫无必要。绿色革命(指上世纪中叶,世 界范围内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变革)后,人基本已经满足了生存的需要,现在对野生动物的消费是一种有害的奢侈行为。这我觉得不管从法律上还是道德上都 应该坚决制止。

  南都:这其中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么?

  吕植:我举个例子,比如大家熟悉的熊猫,现熊猫分布的最低海拔是农业分布的最高处,农田的尽头才会有竹林,熊猫才能生活,熊猫是被人从低处撵到 高海拔的竹林中的,而它们分布的最高处是竹林的上限。气候变暖的后果之一可能是竹林,也就是熊猫的分布可以上移,而与此同时,农业也有可能因为暖和而向上 移,其结果就有可能使熊猫失去低海拔的良好栖息地,使整个栖息地的面积缩小。因此要帮助熊猫适应气候变化,就需要控制农业随气候变暖上移,同时要把破碎的 小块栖息地连接起来,以免熊猫在迁移时没地方去。

  南都:您认为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吕植: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生态系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防止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比如 旱灾,泥石流和洪水等,同时增加植被吸收二氧化碳也是减排的一个有效措施。因此保护好生态,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使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措施。 换句话说,气候变化花更加要求我们保护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此外,气候变化的问题是两个层次的,一是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气候肯定 要变,意境在变了,所以做好适应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适应,好的生态系统也是必须的。在极端气候发生时,好的生态系统会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比如泥 石流,如果树很好的话,泥石流不 会那么厉害,洪水也不会那么厉害。今年旱灾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调查,森林保存完好的地方有水,没有水的地方大多都是森林破坏得比较严重的。所以我们曾经在 这次旱灾做过一个“引水思源”项目,就是从森林保护区里把水用管子引到乡村里,让老百姓能够喝水;同时,希望他们别忘了水是从哪里来的,要保护这个森林。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应对气候变化最好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自然的力量永远大过人的力量。

  人类经常“好心办坏事”

  南都:想保护生物多样性,普通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起到积极作用?

  吕植:现在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生态系统,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问题,栖息地质量越来越差,被隔离成一小块一小块是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栖息地会破 碎?修路,开矿,修水坝是其中部分原因。修水坝可能是人类“好心办坏事”的一个典型例子。修水坝的理由之一是清洁能源,是减排,无疑,水电比煤电的碳排放 要少。但是综合起来,我认为水坝的作用是负面的。碳是减下来了,但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比如长江里的许多特有鱼需要回游,建成水坝就回游不了了; 激流变成静水后,它的温度、水流速度等生境条件都变了,会影响鱼的繁殖,有的可能直接导致了灭绝。人类作决定的时候往往只看局部得好处,而不看全面的、长 期的后果,所谓“蝴蝶效应”现在,西南水坝的分布密得已经几乎没有一条自由的河流了。

  南都:除了建水坝以外,这样“好心办坏事”的事情还有么?

  吕植:放生可能是另一个,放生要看你的动物是哪来的,要么就是从野外捕捉的,抓的过程中会有伤亡,放了又有可能又活不了的,有1/3能活就不错 了,放生可能带来杀生。还有就是外来物种,比如,我亲眼看见的,拉萨河里以前都是当地的鱼种,自从将繁殖力特别强的外来鲫鱼放进去以后,我问当地人,你们 钓上来的是什么鱼,无一例外,都是鲫鱼。另外,如果买野生动物来放生,就等于间接鼓励这个行业形成一个市场。

  人在直接消费上有很多可以注意的,比如吃什么,用什么。如果注意一点都可以减少这方面的影响。吃野生动物,你的消费直接导致了猎杀。所以建议旅 游的时候不要乱买,最好上网查一查。少购买皮毛,特别是濒危物种的皮毛,例如藏羚羊的毛。少用洗涤剂,现在的洗涤剂都排到江河去,水处理厂无法处理这些东 西,监测污染的指标里也不包括这些。洗涤剂里的化学物质有类似雌激素的成分,可以导致河里的雄鱼雌性化,繁殖力下降,这实际上也是加快某一物种的灭绝。

kexue.com


Read more: http://wawanwae.blogspot.com/2009/01/cara-membuat-related-post-posting.html#ixzz0rTVhPOvn
READ MORE - 生态专家:地球正经历物种灭绝 人类将是元凶

专家为"地球工程"泼冷水 称项目实施难度大(图)

planet evolution (info) ,


喷雾船队的工作示意图

  如何让地球降温并阻止海平面的上升?在太空部署反光装置反射阳光?利用热气球将二氧化硫送入同温层?喷洒海水让云变白或者制造白色沙漠,以将更多太阳光反射回太空?……近些年,这些被称为“地球工程”的想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在太空部署反光装置目前最为吸引人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美国科学家设计的利用在地球与太阳间轨道运行的众多飞盘反射器反射阳光,其每 个飞盘的直径为2英尺(约合61厘米),作用和反光板类似,而英国和美国的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计划将数万亿块镜片反光板送上太空,让其组成一个10万平方英 里的太空“遮阳伞”,改变阳光的路线,从而将射向地球的阳光减少2%。

  当然除了从太空想办法,还可以考虑在大气层上做文章。科学家们在研究火山时发现,每次大型火山爆发后,飘浮在空中厚厚的二氧化硫等硫化物形成硫酸盐浮尘反射阳光,地球往往会经历大幅降温。

  一些科学家构想,在未来地球环境发生不可逆转的恶化时,这些“地球工程”项目可以成为修复地球的重要方案。英国皇家学会在2009年9月发表研 究报告称,如应对全球变暖的有效机制仍无法出台,“地球工程”或将成为遏制全球变暖趋势的唯一选择。据了解,德国在制订本世纪前15年的超大型研究计划 时,其“地球工程”的研究预算经费已经高达3.5亿美元左右。

  据悉,目前有不少国家正在积极研究缓解全球变暖的“地球工程”,即通过超大规模的工程手段改变地球环境﹑遏制地球变暖及海平面上升趋势的一些工程项目。

  但是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结果给这些方案浇了一瓢凉水。该院2009年4月任命的首席科学家、国际著名古气候 学家、中央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入选者、英国籍教授约翰·摩尔刊载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最新研究指出:地球工程并不能抑制由全球气候变暖造 成的海平面上升。据了解,约翰·摩尔对气候系统尤其是古气候颇有研究,早在1989~1993年,他在英国南极考察团中是高级科学家的身份。

  约翰·摩尔检验了两种最重要的地球工程方案,即在空间放置反光板和向空中释放二氧化硫用以反射阳光的做法,此前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案都能使地球上每平方米减少吸收1~4瓦特的太阳辐射。

  约翰·摩尔在通过能够模拟海平面变化趋势的计算机模型中得出的结论是,采用这两种方案,到2100年,海平面仍然会上升61厘米,而如果不采取 任何手段,海平面将上升1米。这意味着,通过“地球工程”方案,海平面高度将减少约39厘米。而且,“地球工程”一旦启动,就必须继续下去,否则海平面高 度会迅速反弹。

  目前,海平面上升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最大威胁之一,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冰川融化和海温上升,而冰川融化使更多的水流入海中,海 温上升会使海水体积变大,这些最终都将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将危及目前生活在涨潮时距海平面高度1米之内的1.5亿人的生活,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太平洋上 的瑙鲁、基里巴斯等一些低海拔岛国将不得不面临消失的危险。另外,一些海洋沿岸的国际知名城市,比如纽约、上海、威尼斯也将会变得岌岌可危。

  “如何寻找对策和举措就成了很多科学家的重要任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对记者表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些年来一些“地球工程”项目纷纷被科学家提了出来。

  “但是覆盖在地球上的空气是流动的,在空间放置反光板和在空中投放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盐浮尘来反射太阳光等一些地球工程的实施可能会改变大气环 流,这又会导致气候出现一些新的极端变化,由于这个方面目前人类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因此它们的变化具有很大的未知性,对人类社会而言所面临的风险也比较 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祝从文表示,在自然界面前,人类的力量还是十分渺小,这在任何时候人类自身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以前我们强调人定胜天,都留下了一些惨痛的教训。”祝从文说,如果人类盲目实施了这些地球工程,极有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自然灾害,比如导致的 季风变化可能会增加新的旱涝灾害,其他一些不确定性的灾害也会增加。比如,在空中投放二氧化硫,大量二氧化硫形成酸雨进入海洋,将会让海洋的酸化问题变得 更加严重。

  另外,王庚辰对记者表示,现在地球出现变暖和海平面的上升,究竟是地球自身的运行周期所致,还是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的,目前也并不明确。

  “虽然现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一些国际气候组织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全球的变暖,但是在科学界,这种 结论还有很多的争议。现在的研究已经发现,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历史中,它自身曾经多次出现过变暖和变冷的时期,因此,现在地球气候出现的变化完全归结到二氧 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上,在科学界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围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些地球工程构想是否必要就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王庚辰介绍。

  这些工程项目规模宏大,耗费巨大,实际实施起来,其花费更会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王庚辰表示:“任何国家的人力和财力都很难提供足够的保障,多国协作进行也有很大的困难,因为全世界的力量更不可能完全统一起来。”

  “我不赞成现实中进行这样的地球工程项目。”祝从文说,“虽然部分项目现在一些科学家在进行实验室模拟的时候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这和现实 中实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无论是从地域还是空间范围上讲,想通过地球工程改变地球环境以及修复地球的设想在目前人类科技水平的条件上,还是‘天方夜谭’, 它们只能是一些理论上的东西。”

  “就科学研究而言,进行一些地球工程项目的研究应该予以鼓励,这对相关科学研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庚辰表示。

  “但是,这些‘地球工程’目前无法在实际中予以实施也并不意味着人类就应该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面前束手就擒,比如对于海平面的上升,一些 沿海国家采取修建堤坝等一些积极的对策和措施是很有必要的。”王庚辰对记者表示,虽然目前人类活动是否导致地球变暖并不明确,但是从保护地球环境的角度来 看,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永远都没有错,目前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举措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是很有必要的。

kexue.com


Read more: http://wawanwae.blogspot.com/2009/01/cara-membuat-related-post-posting.html#ixzz0rTVhPOvn
READ MORE - 专家为"地球工程"泼冷水 称项目实施难度大(图)

4 Dekade Mendatang Diprediksi Energi Surya Akan Berkembang Pesat

planet evolution (info)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patut berharap bahwa energi terbarukan akan mendominasi ketersediaan energi global dalam dekade mendatang. Energi surya dapat dipacu dan tumbuh pesat hingga mencapai 20% s/d 25 % dari produksi listrik dunia pada tahun 2050.

Angka tersebut dirilis IEA dalam dua "technology roadmap" tentang photovoltaic (PV) dan tenaga surya terkonsentrasi (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CSP) yang dipaparkan saat konferensi Mediterranean Solar Plan di Valencia pada 11 Mei 2010 lalu.

"It is particularly appropriate to present the two solar roadmaps in Valencia today, given that Spain has taken a leading role globally in promoting solar power and other forms of renewable energy," said Nobuo Tanaka, IEA Executive Director, "The combination of solar photovoltaics and 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 offers considerable prospects for enhancing energy security while reducing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by almost six billion tonnes per year by 2050."


Pernyataan yang disampaikan dalam IEA Press releases ini menegaskan bahwa kombinasi teknologi surya, PV dan CSP, memiliki potensi untuk meningkatkan jaminan keamanan energi global, sekaligus mengurangi emisi CO2 dari sektor energi hampir enam miliar ton per tahun hingga 2050. Dengan kata lain kedua teknologi tersebut diprediksi akan berkembang pesat dalam empat dekade mendatang.

IEA juga memperkirakan energi surya mampu menghasilkan 9.000 terawatt-Hours energi listrik atau 25% dari pasokan listrik dunia pada tahun 2050, namun diingatkan bahwa target ini membutuhkan insentif dari pemerintah, seperti: pengembangan teknologi energi surya tingkat lanjut, peraturan lingkungan hidup dan kebijakan yang efektif bagi pengembangan listrik tenaga surya.

Pengembangan listrik tenaga surya memang berorientasi jangka panjang sehingga membutuhkan insentif khusus dari pemerintah agar kedua teknologi tersebut mendapatkan lokasi yang cocok, waktu pengembangan yang cukup dan pendistribusian pada tahap instalasi awal.

Secara signifikan, IEA mengatakan bahwa jika insentif tersebut dipertahankan, instalasi PV pada bangunan perumahan dan komersial akan mencapai harga yang kompetitif dibandingkan dengan harga eceran grid listrik di berbagai wilayah di dunia pada tahun 2020. Selanjutnya, PV diprediksikan akan mencapai 11 % dari pasokan listrik dunia pada 2030 sedangkan CSP-roadmap memprediksi sekita 11 % dari pasokan listrik global akan dapat dipenuhi pada tahun 2050.

Roadmap energi surya merupakan bagian dari serangkaian laporan IEA yang dimaksudkan untuk memberikan panduan dalam pengembangan teknologi rendah karbon, seperti halnya: biofuel, energi angin, kendaraan listrik, carbon capture, dan efisien proses industri.

Read more: http://wawanwae.blogspot.com/2009/01/cara-membuat-related-post-posting.html#ixzz0rTVhPOvn
READ MORE - 4 Dekade Mendatang Diprediksi Energi Surya Akan Berkembang Pesat